《禮記·大學》中有道:“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古往今來,先賢都很重視人的內在品格——“誠”。黨的十七大報告特別指出“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24字核心價值觀”,其中對誠信建設做出了具體要求,指出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一個人只有誠信做人,誠信地對待工作、家人和社會公眾,才可能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才能得到繼承,道德社會才能進而真正建立,而重鑄誠信是全社會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個人成長需要誠信,企業發展必須守信。誠信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它要求人們以求真務實的原則指導自己的行動,以知行合一的態度對待各項工作。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只有樹立起真誠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誠信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推動企業生產力提高的精神動力,是企業內外有效溝通的橋梁,也是企業獲取最大利潤的基礎。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個人成長需要誠信,企業發展必須守信。誠信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它要求人們以求真務實的原則指導自己的行動,以知行合一的態度對待各項工作。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只有樹立起真誠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誠信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推動企業生產力提高的精神動力,是企業內外有效溝通的橋梁,也是企業獲取最大利潤的基礎。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誠信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持續深化誠信宣傳教育,發揮誠信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自2018年起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評選出了一批“誠信之星”的集體和個人。我們要學習他們作為新時代中國人守信踐諾、以誠立身的精神風貌,成為“誠信”價值理念的堅定守護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我們要不斷增強誠信理念、規則意識、契約精神,共同打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會環境,積極構建誠信社會、誠信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