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1977年,啟蒙階段:在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國有企業逐漸產生并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以前蘇聯模式為藍本,初步構建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在恢復生產、振興經濟的過程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在這一階段,中國國企造出了自己的汽車、飛機等。
1956年8月,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在沈陽飛機場試制成功。
1956年8月,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在沈陽飛機場試制成功。

1978-1992年,初步探索階段: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會議公報中明確指出,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陷就是權力過于集中,應該大膽下放,讓地方和企業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在這一階段,國企改革開始對國有企業進行擴權讓利的改革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同時充分重視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調整國家與企業的關系(打破政企不分);二是擴大企業自主權,并且把企業經營好壞同職工的物質利益掛起鉤來,著眼于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
1978年10月,四川選定寧江機床廠等6家企業為試點,允許年終完成計劃后,留取少量利潤,并給職工發放少額獎金。
1993-2002年,制度創新階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和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在此期間國企改革在兩個領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并開始對資本市場造成重大影響:一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開始落到實處,股份合作制成為推動國企改革的主要形式,國有小型企業被出租或者出售給集體或者個人;二是除了公開出售以外,地方性國企或者集體企業通過MBO(管理者收購)方式成為民營企業。國企改革在此期間釋放出巨大紅利,民營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開始迅速提升;造就了具有活力的經濟體系,山東和廣東也因此成為國內民營經濟重鎮。
1996年,國有企業破產綜述超過了過去9年的總和;
2000年,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國有企業實現利潤3786億元。
2003-2013年,縱深推進階段:在中共十六大之后,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繼續深化、國有資產管理方式的變化和資本市場的改革使我國的國企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主要體現在要求中央和省、直轄市、自治區,兩級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成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改變部門分割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
2003年4月,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成立,之后,各省和絕大所數地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新的國有資產體制初步建立;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從2002年初的8.34萬億上升至34.27萬億。資產總額同比增速連年增長,2008年最高達到18.4%;
2013年,進入世界500強的國企上升至95家。
2013年以來,持續深化階段: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在這一階段,明確了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發展目標,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資監管模式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
2014年7月,6家央企入選首批國資“四項改革”試點;
2015年9月,《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對未來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020年6月,《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通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標志著,國企改革將在國企混改、重組整合、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等方面進入新階段。
1978年10月,四川選定寧江機床廠等6家企業為試點,允許年終完成計劃后,留取少量利潤,并給職工發放少額獎金。
1993-2002年,制度創新階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和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在此期間國企改革在兩個領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并開始對資本市場造成重大影響:一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開始落到實處,股份合作制成為推動國企改革的主要形式,國有小型企業被出租或者出售給集體或者個人;二是除了公開出售以外,地方性國企或者集體企業通過MBO(管理者收購)方式成為民營企業。國企改革在此期間釋放出巨大紅利,民營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開始迅速提升;造就了具有活力的經濟體系,山東和廣東也因此成為國內民營經濟重鎮。
1996年,國有企業破產綜述超過了過去9年的總和;
2000年,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國有企業實現利潤3786億元。
2003-2013年,縱深推進階段:在中共十六大之后,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繼續深化、國有資產管理方式的變化和資本市場的改革使我國的國企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主要體現在要求中央和省、直轄市、自治區,兩級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成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改變部門分割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
2003年4月,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成立,之后,各省和絕大所數地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新的國有資產體制初步建立;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從2002年初的8.34萬億上升至34.27萬億。資產總額同比增速連年增長,2008年最高達到18.4%;
2013年,進入世界500強的國企上升至95家。
2013年以來,持續深化階段: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在這一階段,明確了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發展目標,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資監管模式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
2014年7月,6家央企入選首批國資“四項改革”試點;
2015年9月,《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對未來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020年6月,《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通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標志著,國企改革將在國企混改、重組整合、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等方面進入新階段。

中國從“一窮二白”到逐步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有企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服務國家開放發展中承擔了一大批示范性帶動性重大項目和標志性工程,形成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全方位的建設能力,有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舞臺中的話語權。